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北京市平谷区区域特色食品调研报告

来源:消法研究会 日期:2022-06-22

平谷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李新宇 宋国兵

引言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更关系到经济能否健康快速地发展和社会是否和谐与稳定。但近几年,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不断考验着消费者的承受力,让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产生了严重的担忧。基于以上情况考虑,组织开展本次工作,以了解基层农村和偏远地区消费者对区域特色食品的消费对象和消费习惯。

调研情况

  1、目的和意义

(1)分析农村市场中消费者对区域特色食品消费形式,消费偏好,区域特色食品的地位。  

(2)调查农村市场特色食品的认知及关注点。

(3)通过科学检测、市场情况及文献检索找出平谷区区域特色食品重点安全问题。

(4)通过调研现场的宣贯提升市民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知程度。

(5)通过调研分析发现消费者消费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点,并为政府提供解决问题点的决策依据。

  2、方法和对象

  方法主要分为调查问卷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两部分。

(1)调查问卷:通过研讨确定调查问题的特色食品调查方向;通过内部调查确定初版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数量30份;通过面向社会调研检验初版调查问卷适用性,调查问卷50份;通过收集整理前期对调查问卷的完善工作,确定终版调查问卷,开展调查问卷调研工作,调查问卷1000份。通过终版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

(2)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通过调查问卷调研工作的开展、收集及整理工作,分析消费者消费偏好和消费对象;制定符合消费者偏好和消费对象的特色食品监测方案。达到有针对性的监测。

  3、调研结果

第一部分:消费偏好(单选)

1.平谷是著名的大桃生产区,桃类产品除鲜桃外可以久放的桃罐头也深受消费者喜爱。因市场上大量桃罐头并非正规厂家生产,质量难以统一衡量,通过本次调查分析消费者对于桃罐头的消费偏好,寻找食品安全问题点和解决方式。

图片1.png

因黄桃区别于其他品种具有口感爽脆、肉质紧密、纤维含量高及甜度低的特点,在制作桃罐头时普遍使用的原材料为黄桃。黄桃罐头通过在制作过程中添加糖来提高甜度,使其具有更好的口感。市场上大量消费者购买时更偏向非生产厂家生产的桃罐头,而非生产厂家制作的桃罐头在制作过程中无标准化的工艺、包装上也并没有明确的商品标识,造成消费者对价格和品质并没有方法进行区分和鉴别,只能通过肉眼观察的方式进行选择。

针对以上情况,经过开会商讨,确定平谷区域特色食品桃罐头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向为非法添加和微生物指标。

2.粉条是平谷地区冬季家庭餐桌的主要食品,平谷地区对于红薯的烹饪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而将红薯制作成粉条来吃也是平谷地区消费者的长久饮食习惯。红薯粉条不仅吃起来劲道、烹饪方便,而且营养价值也非常高。同时,红薯种植者为消除红薯不易保存的确定,更倾向于将红薯制作成粉条来销售。

图片2.png 

红薯粉条因其特点,价格普遍高于土豆粉条5至8倍,可以达到30元/千克,这也造成了市场中以次充好,以土豆粉冒充红薯粉的不法商户涌现。而对于两种粉条的区分消费者主要还是依托于亲朋推荐和尝试性购买品尝的方式,缺乏区分手段。即便通过口感可以轻松区分红薯粉条和土豆粉条,但是消费者还是会提出是否有非法添加的问题。

同时,粉条在加工制作环节也同样存在桃罐头的问题,即大部分粉条均为家庭制作后进入市场,缺乏统一的工艺和品质管理。在加工过程中,加工环境、原材料选择、工艺工具的使用及非法添加均无法做到统一管理,甚至没有包装物。消费者对于以上情况无法在消费过程中进行了解,这也促使在指定粉条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中加入了重金属、非法添加和微生物的检测。

3.豆片是中国餐桌上的常客,通过对豆类的加工,使消费者在购买后通过简单的处理即可食用。豆片的特点包括高营养、口感好、去除了豆类的“豆腥味”及即买即食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

图片3.png 

豆片在原料选择上消费者普遍有地域性差异,黑豆生产区的消费者更倾向于以黑豆原材料生产的豆片。而农村区域的消费者多数选择个体户及路边摊进行购买,消费者表示通常都是由亲朋推荐或品尝后一直都在同一家进行购买。对于非本地来本地销售的情况消费者还是很欢迎的,主要体现在“三河豆片”上,甚至很多消费者表示更愿意选择“三河豆片”。同时消费者也在调查过程中表示对于豆片产地是三河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豆片在调研过程中主要出现的问题还有蛋白质容易变质的情况,所以生产日期、保质期是消费者更关心的。而农村区域豆片多味个体户和作坊生产,生产环境无法保持一致性。

依据以上情况,在豆片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控检测方案中,我们选择微生物项目更多一点,如黄曲霉素、菌落总数等。

4.香油芝麻酱在我国北方地区普遍被认可,这两种食品作为同一加工方式的两种过程产品,有一样的食品安全风险问题,也因为其状态不同有不同的食品安全风险问题。

图片4.png 

  香油芝麻酱同样的食品安全风险问题主要体现在原材料是否是合格的质量、正规的渠道;生产过程是否安全、卫生。同时因芝麻做为原材料成本高,有些人会选择加入花生进行制作,此时就会出现其销售过程中进行虚假宣传的问题。

  而香油芝麻酱因其状态不同,有些不法商户会勾兑其他物质,如大豆油等,以降低成本等。

在香油芝麻酱的调查中,消费者已经慢慢趋向与从超市进行购买的方式了,虽然价格上要高于农村集市,但质量更加有保证。

5.香肠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食品,不论是腊肠、粉肠、肉肠或者血肠,都是餐桌上的常客。平谷地区有大量的自制香肠也有如“新希望”这样的全国龙头肉制品企业工厂。平谷地区的自制香肠主要为肉肠和粉肠。

图片5.png

  对于香肠来说,本地消费者更多选择肉肠,而选择粉肠的被调查者普遍年龄在30岁以下,而粉肠在农村集贸市场上并不多见。经过进一步询问,了解到选择粉肠的消费者普遍是在路边摊吃夜宵时选择粉肠。针对于深夜路边摊的情况我们也进行了简单的了解,认为此类商户应重点关注。

  香肠不论是肉肠还是粉肠,其原材料均经过处理,不易辨别其原材料质量。并且因为农村集贸市场上大多香肠均为自制,非常难以把控其原材料品质。

  结合以上情况,制定香肠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包含肉类的兽残、非法添加、可挥发性盐基氮等;粉类的非法添加;微生物指标。

第二部分: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多选)

消费者对于区域特色食品的关注度高和消费偏好明确,对于区域特色食品的问题点也是非常关心的。同时消费者对于分辨食品安全的方式方法也提出了自身的一些需求。

图片6.png

消费者在对食品进行选择时,还是会选择正规的渠道、规模大的商家来进行消费的,并且更倾向于选择有一些国家认证的标识食品。说明消费者是信任食品安全的管理效果的,也更加明确了食品安全的整治与监管方向。

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对于食品的制造是更倾向于集中生产、品牌销售的食品。说明消费者认为正规的食品厂家是值得信任的。合规、有社会责任心的食品生产企业要保持现有优势,并且在未来要扩大自身优势,与监管部门和消费者一同努力打造安全的市场,让不法分子无利可图。

消费者对于食品包材的材料和包装上标注的信息比较看重,是消费者对于食品生产来源、生成材料、生产日期等信息进行判定的重要依据。

消费者本质上是想更多的接触食品安全知识的,乐意参与到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活动的,消费者可以从中学习到更多食品安全知识。使消费者拒绝不法分子提供的商品,从市场需求上断绝不法分子的利益收入。

消费者在日常消费中凭借自身能力去鉴别食品的卫生安全、品质安全、等级划分。从而达到政府与百姓从监管和消费两个方向共同监督食品安全,创造一种“首尾兼顾”的制约模式,更加严格的保证食品安全。

同时消费者也愿意通过自身主动性的关注食品安全发现问题,在保障自身利益与健康的角度将问题反映到监管部门,实现保证食品安全信息畅通、问题暴露目标。

图片7.png

  分析:

  一、产品特性

传统食品不同于现代食品,传统食品是一种以师承经验型的技艺支撑的加工食品。传统食品是国际食品工业中快速而稳步发展的产业之一。肉制品腌制、年糕生产、米粉制品加工、豆制品加工、酱菜生产等几千年流传经久不息,其主要原因是适应了人们讲究特色、讲究原汁原味。

  二、生产方式及市场分析(市场规模、市场结构、市场特点等以及区域市场分析)

图片8.png 

  三、重点品种分析(果品、桃罐头、粉条)

问题:从食品造假到滥用添加剂、非法添加化学物,基本所有只要能降低成本的手段都被不法商贩和黑心商家所利用,根本置消费者的健康于不顾。

图片9.png

   四、制约区域特色食品的发展因素分析

(一)政策扶持导向一直明显,但有些生产者没有用足、用好、用活政策。如无论是特色区域食品制造,还是购买特色区域食品,除国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外,荆门还立足扶持特色区域食品制造业做大做强做优,配套制定诸多地方政策。但实践中确有少数企业“只顾埋头走路,没有抬头看路”,一味依靠自己的力量“单打独斗”闯市场,显然势单力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因此,只有把相关扶持政策搞清楚、掌握全、理解透,善于乘着政策的东风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能实现事半功倍,于行业内孜孜以求、深耕细作。

(二)产品同质化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明显,核心竞争力不强。事实也是如此,今天全内几乎各个县市区都有特色区域食品,却因为缺乏事前的科学规划、有效统筹,导致企业名称虽然不同,产品却如出一辙、高度雷同,遑论差异化发展,各自有各自真正的拳头产品。另一方面,无论是本土兴办的特色区域食品制造企业,还是招商引资进入的特色区域食品制造企业,缘于没有明确的目标导向,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大都生产的是“大路货”,明显与其他地区的先进特色区域食品制造企业相较不具有核心竞争力,自然也难以取得预期收益。

(三)产业配套能力不足,产业链时常出现断链脱节现象,制约企业生存与发展。“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特色区域食品制造业本质上属于食品加工产业,其能在一地顺畅地生存发展下去,必须有产业上下游的层层递进、相互支持、彼此联动。就平谷本地情况言,大多属于孤军进入,单打独斗,或者小作坊式生产,向外依赖性强,“靠天吃饭”“等米下锅”,品样雷同情况严重 集群化,特色化,严重不足,应及早将此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妥善予以解决。

(四)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缺乏,自主发明专利成果少,严重依赖他人才能维持现状、勉强生存。一方面,当前一些特色区域食品制造企业既缺乏技术发明、技术革新、技术改造之类领军人才,同时一般通用型技术技能人员也是捉襟见肘。另一方面,囿于自主发明专利成果少,大都把希望寄托于别家,然后仿制,,因此生产成本高企不下,让原本资金紧张、周转不开的局面更加雪上加霜。事在人为,事靠人为。只有切实解决好人的问题,把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作为企业制胜的第一动力,把科技作为引领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的第一生产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兼顾、兼得。

五、推进特色区域食品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不断深化产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尽可能满足市场个性化、多元多样化的特色区域食品制造产品需求。地方特色农产品是地方农业增产增生的重要渠道。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率的题中之义。然而也要看到,当下特色区域食品制造市场尽管产品不少,但总体来看,却是明显缺乏用户意识,既出现某一特色区域食品制造产品供过于求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地表现为某些产品严重地供不应求、乃至空白的情形。因此着眼更好满足农业机械化的需求,应该、也必须进一步深化产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供需于更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如加力推动特色区域食品制造产品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应大小兼顾,既源源不断提供可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特色区域食品制造产品,也聚焦一些地方以一家一户为一个基本生产经营单位的实情,大力发展个性化、定制型、轻便灵活型小规模生产特色区域食品制造产品。尤其对于以特色区域食品制造业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地区而言,更需要结合所处地理区位找准市场定位,力戒大而全、大而不精,优势不明显、核心竞争力不强。

(二)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培育支持特色企业做大做强。调研得知,像兴谷开发区的荣涛豌豆产销合作社这样的企业,区内只此一家,更多的是罐头,果干,香肠,粉条等是同质化产品,加工工艺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陷入“内卷”“内讧”。因此,于大力发展特色区域食品制造业过程中,既要坚持高起点谋划,勇于聚焦世界先进技术、先进产品,又要立足国内特色区域食品大市场,努力解决产业无序发展问题。如结合当地“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科学制定特色区域食品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统筹各县市区资源特色和工业、科研基础条件,制定相应特色区域食品制造业发展重点,加大中高端产能、尤其是智能特色区域食品的支持力度和供给水平;通过管控措施,推动同质化份额较高的一些小微企业主动进行生产转型,使其更多地成为农机服务机构或网点,进而逐步淘汰落后产能;通过政策支持,加快有技术支撑、特色需求的特色区域食品制造企业发展,促进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等等。

(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组建一体化平台,统筹地方特色食品发展各种资源。独行快,众行远。无论是增强特色区域食品的研发动力,还是攻克制约发展的技术难题,抑或实现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仅靠生产者独立自主地完成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必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政府的引导下“众人划桨开大船”。因此应从宏观层面着眼,在政府的引导下组建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平台,凝聚各方共识和力量。如组建区域智能特色区域食品创新中心,通过“公司+联盟”的运营模式,搭建特色区域食品应用研究和工程化、产业化连接的桥梁,构建“人才集聚-资金投入-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反哺科研”的协同链条等等。无疑,这种整合、优化特色区域食品制造业相关资源的做法,将对区域实现特色区域食品制造业“弯道超车”、扬帆再启航,发挥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

(四)把人才作为特色区域食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大力引进培养使用人才。调研表明,缺乏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是制约各地特色区域食品制造业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因素,也由此使得面向未来,必须把人才强企、人才兴业作为特色区域食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一方面,要做优存量、引导增量,既注重对现有企业技术技能人员进行持续培训,使其不断掌握现代特色区域食品制造前沿知识和技能,努力成为高端人才、行业专家,又推动企业主动与相关高等院校对接、联姻,以合作办学、订单式办学、委托培养等多种方式,为企业培养多方面适用型人才。另一方面,特色区域食品更好服务市场,除了生产端注重人才提质增效外,于市场操作端同样需要有熟悉市场营销的人员市场推广与营销。因此要更好利用现有资源,支持各地农机技能培训服务业发展。譬如调研中,一些家庭农场、专业生产合作社认为,反正每年春天到秋天来本地玩的人不少,卖出去的够吃喝就行了,产品什么上新台阶,精细化加工没那么大必要。对此,不妨发挥各地现有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专科学校等常设性办学或培训机构的优势,推动食品行业职业教育范畴,使 广大食品加工者对于提升风味、延长保质期、改进生产技术 提升安全意识,让我们的区域特色食品更加健康,营养、美味。只有对食品加工有成熟的认知,和市场更好的对接,满足市场多样化要求,在可以来扩大其销量,使区域化特色食品加工者从温饱走向富足,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五)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尤其注重优化新增资金投入使用方向,着重加大对新型农机的研发投入。一直以来,各地补贴政策主要侧重于需求侧,而各方面、尤其特色区域食品制造企业对财政加大农机研发投入、加快地方食品提档升级有较强需求。因此各级财政须在稳步有序加大农机投入的基础上,还应不断优化新增投入的使用方向。如在维持、扩大现有补贴规模的基础上,将新增投入更多地聚焦于新型产品研发方面,突出应用研究,支持高端产品,企业独立或联合科研院所、高校、其他企业建设实验基地、中心、平台、工作站等。

(六)积极引进、扶持、培育龙头企业,推进产业经营规模化。大力推广“园区+基地+农户+企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与地方特色食品生产加工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在项目资金安排、机具购置补贴等方面积极扶持园区优先实施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 提高附加值和商品率,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规模化和产品订单化。

事实表明,特色区域食品制造为我去农民发家致富增添了新的方向,越来越成为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农民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富裕的有效助力。新时代新征程,把推进特色区域食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强基工程、战略性工程,必将更好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以农业强国建设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以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opyright 版权所有: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 主办单位: 中国法学会

备案号: 京ICP备10012170号-17 京公安网备: 11040102700011号